「一直以來,我都在思考將2D插畫轉化成3D實體的可能形式。2018第一次嘗試實體化的時候選擇了蠟燭,我發現蠟燭的光影以及因燃燒而融化的過程,都與我插畫作品中的扭曲變形、無聲但強烈的感覺相契合。」

Lulu Lin/ dig a hole (@da__h_)

插畫家 Lulu Lin 以 dig a hole 為名發表插畫、書籍、立體作品。作品曾刊登於德國南德意志報 Süddeutsche Zeitung、挪威雙週報Morgenbladet、It’s Nice That、WePresent(by WeTransfer)、ELLE、GQ、BIOS monthly、The Big Issue等。曾與Rimowa、Camper、彭博社、Medium、落日飛車、草率季、ORGANIK FESTIVAL、兩廳院、500輯等合作。

(上圖)dig a hole的插畫作品刊登於洛杉磯街頭

eyecandle:我們可以談談這個藝術蠟燭系列的創作過程嗎?

dig a hole:一直以來,我都在思考將2D插畫轉化成3D實體的可能形式。2018第一次嘗試實體化的時候選擇了蠟燭,我發現蠟燭的光影以及因燃燒而融化的過程,都與我插畫作品中的扭曲變形、無聲但強烈的感覺相契合。這次我挑選了兩款插畫進行實體化,它們分別是我個人非常喜愛的月亮系列中的彎月以及較早期的雙頭(digduo)。

(上圖)dig a hole此次選擇嘗試實體化的插畫作品。(左:digduo  右:彎月)

起初,我想製作一個大型的蠟燭,可以壁掛,甚至想像燃燒後滴下的蠟油可以被回收,用來灌注新的小蠟燭。因此,我帶著製作過程中的大大小小3D列印出來的模型到eyecandle辦公室,與凱文討論。有趣的是,最終選擇的這兩款蠟燭的原型實際上是由3D列印的分件組合而成,月亮是原本模型的三個分件之一,而digduo則是由四個分件組成。

(上圖)取插畫的其中一部分製作成蠟燭,就像雕塑一樣。(左:digduo  右:彎月)

與畫圖不同,蠟燭系列的確定過程中,需要考慮加工方式、可行性,並在與他人討論的過程中反覆調整各項細節。

eyecandle:說到 dig a hole 強烈的插畫風格,你會如何向未接觸過你創作的人形容自己以及你的作品?

dig a hole:畫圖的靈感主要來自於自身的情感和情緒,透過上色的過程試圖將內心難以言喻的感受映照在畫布上。我希望能夠表達純粹的情感,因此畫作中呈現的五官常呈現略微扭曲、抽象的狀態;而在選色方面,則是純粹依循當下所感受的情緒(我希望我的創作是超越性別、能夠跨越各種族群的)。

畫圖的過程極具自我情感,畫作呈現真實且直接(就像照妖鏡一樣),讓我得以傳達出我原先未察覺到的情緒。同時,透過觀者的回饋,我尋求二次審視,進一步地認識自我。

這幾年我開始喜歡做書。製作書籍的心情更像是熱衷地想要與讀者分享我所喜愛的事物。我期待每一年都能夠找到新的、有趣的事物,並且能夠花上一到三個月的時間來深入研究我所熱愛的主題。

eyecandle:這次合作探討著藝術的商品性,想瞭解你對於藝術作品商業化的看法?

dig a hole:藝術商業化是一個複雜的課題,牽涉到藝術家、市場、觀眾等眾多利益關係者的利益和價值觀。我個人認為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,也要保持藝術創作的純粹性,避免因迎合市場口味而犧牲作品原本的意境和風格,避免創作受到過多的商業利益干擾。

這次的合作為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台和專業技術,使得商品得以保持原作的創作風格,同時也為作品帶來了嶄新的視覺體驗,這樣的合作過程讓我對成品充滿了期待。

(上圖)我們帶著成品拜訪Lulu的工作室,一邊聊聊這次的創作,Lulu一邊幫每張保卡簽上名字及編號。

eyecandle x dig a hole 聯名藝術蠟燭禮盒

1/31 中午12:00發售

兩款各限量50組,每組皆有編號 
內附故事小冊、保卡,由插畫家 dig a hole 親簽

粉橘色: (1+1/4) digduo(小款蠟燭+擴香石)
深綠色:Crescent BB(大款蠟燭)